1.第一章 秘密联络员 第二章神奇爬山 第三章古老的蔡家庵传说

文 / 春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网 &lt;a href=&quot;<a href="http://www..com&quot;" target="_blank">http://www..com&quot;</a> target=&quot;_blank&quot;&gt;www..com&lt;/a&gt;)[第1章1卷 灭绝人性的大扫荡]

    第1节第一章秘密联络员 第二章神奇爬山 第三章古老的蔡家庵传说

    天 鼓

    第一章

    秘密联络员

    1942年11月19日午夜,胶东半岛黄海前哨蔡家庵村党支部书记、党的地下秘密联络员铁山躺下不久,正朦胧间,忽隐约听到外面有敲门声。来/书/书/网 www.laī.cōm侧耳细听,一时间,又风平浪静。月夜里他用舌尖轻轻挑破窗户纸,看看外面院子也未发现不寻常的踪迹。他平静下来,等待进一步观察。大约过了一二分钟,街门“咚咚咚”响了三下。听起来敲门人是用指头轻轻点击 。铁山觉得有些不对劲。还是不做声。心里鼓噪:沉住气,别急。接着又是三下。这时,睡在身边的妻子徐翠兰急切地推了推铁山。铁山已从被窝里坐起来,披上灰色对襟夹袄,等待事态的发展。“嘭嘭嘭”又是急促的三声。接着院子里扔进三块小石头。看起来这是内线联系人。铁山坐不住了,他快速穿上衣服,习惯的把一只鸡腿撸子别在腰里。立马来到院门口。

    “谁,黑灯瞎火的?”

    “家里有病人,请帮个忙!”外面的人回答道。

    不容质疑,铁山拉开门闩,开了大门。

    门口站着一位约二十上下,高个瘦挑青年。穿着黄军装,腰里捆着手榴弹,肩上斜挎着一颗匣子枪。见了铁山,他立马打了个军礼。月夜下铁山认出他是八路军游击队长、县委书记赵全礼的通信员小王。

    铁山没有做声,四下静静地瞭望。然后把小王很快领到自己睡觉的里屋。点上油灯,让小王坐在地下的杌子上。这时,妻子徐翠兰已悄声悄响来到街上背影处,放哨瞭望。

    在微弱灯光下,铁山看到小王满脸未消的汗水和十分焦急的神色。未等铁山开口,小王便急切地道:“铁书记,赵队长要我迅速通知您,马上到爬山驴脸嘴,他在那里等候。”

    铁山沉思一会,没有多问。他知道要不是情况紧急,赵书记是不会深更半夜叫他到那里去。

    第二章

    神奇爬山

    爬山在赵家庵村北,离村二里多路。山不算高,海拔只有300多米,但,山石陡峭,地势险峻,丛林密布。此山在当地是一座有着很多传说故事的名山。相传秦始皇当年东游成山头时听说文海县境内有一座很有名气神灵百怪的山——爬山。本想一游。可是,力不从心,便打消了游览的念头。回朝后,嬴政皇上还是念念不忘观光爬山。他让下官先去踩踩路,看看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名山。下官来到爬山前的一个村庄暗访。问一位老汉:“老先生,前面这座山叫啥名子?”

    老汉道:“这山名曰‘爬山’。”又解释道,“爬山,爬行的爬。”

    “为什么叫爬山呢?”

    “因为山很陡,很险,只能爬,不能走。”

    “哦!”下官点点头,“这山,有什么名胜没有?”

    “有啊,名胜多着哩。” 老汉稍加思索道。

    “噢,那你道来听听。”

    老汉顺口溜道:“爬山,爬山,一爬三年。一不小心,滚进金花湾。金花湾骚蛤子精簸箕大小。吃人肉,喝人血;还有一对白蛟湾里剿。”

    其实这老汉是一位教书先生,他看来人问得蹊跷,就多了个心眼,没有把“山有灵芝宝,湾生香蒲草”说出来,而把爬山说得危言耸听。下官一听,“这还了得。出了事,我的脑袋可要搬家了。”回去后,他在皇上面前,把老农的原话不走样的学了一遍,又加枝添叶说了一些险话。皇上听说爬山阴阳鬼气的,不是个好地方,就放弃了东游爬山的打算。这样文海县的老百姓就免除了一场大灾大难。

    铁山穿上棉袄,背上“三八大盖”。和妻子耳语几句,便同小王急忙赶往爬山驴脸嘴。

    二人走出了村头,踏过矮矮的石桥,过了金花河。来/书/书/网 www.laī.cōm一直向村北爬山走去。夜静得很,偶尔几声呜呜的狼嗥和猫头鹰的瘆人嘶叫。划破了寂睡的夜晚,增添了时日的变数。夜深人寂,寒气逼人。时而,从山岗上冒过来阵阵初冬的寒流袭得脸和鼻子一阵酸冷。天上一道不圆的月儿闪着淡淡的光。长长的身影投在地上不断的向前移动,轻轻的脚步像飞燕快速地前进。两个人谁也不做声,沿着崎岖小道,穿过槐林、松林和棘林。走上了一道大上坡的山岗,山岗上是大片大片秋冬已黄了叶子的菠栎灌木,间杂着十分显眼古雕般弯曲的黑松。过了这山岗,阡陌小路又向下坡延伸,逐步走向深谷。又转了几道弯,经过七上八下的路径,终于来到了驴脸嘴。

    驴脸嘴在爬山的最东端,它突兀的山石像驴脸张着一张大嘴伸向了东方的大海。驴脸嘴的下面是深不见底的沟夼,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狗尾草、野花和灌木丛。平时干燥无水,下大雨时,有水流向大海。这里十分偏僻,少有人光顾。所以,当地人称驴脸嘴是“虫兽鹞鹰”藏身的地方。

    来到驴脸嘴的沟壑,周围已站立着十几个全副武装的游击队员,几匹驼东西的战马带着笼头,在那里不断地摔着尾巴,悄无声息的昂着头,一动不动。看起来这里气氛有些严峻、紧张。文海县委书记、游击队长赵全礼早已在这里等候。见到铁山,他急忙走过去带着几分信任和严峻的面孔与铁山握手。然后两人走到一个僻静的地方蹲下来。赵全礼用温和、期待的口吻道:

    “铁山同志,这个时候请你来,党有一份重要任务交给你,有信心吗!”

    铁山早有思想准备,他对赵全礼说:“只要党信任我,就是千斤重担也敢挑!”

    “好,说得好。我们党人在关键时刻就是要有这种无畏的精神!”赵全礼高兴地拍拍铁山的肩膀,“我要的就是这句话,敢挑重担。” 然后又重复强调,“说得好啊,铁山同志!”

    说完,他指着不远处正在灌木丛中忙碌的游击队战士们。他对铁山说:“铁山同志,当前的形势,你也能知道。根据上级指示,近日,华东日寇要对我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疯狂‘扫荡’。华东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自到烟台指挥,要调集两万余日军和伪军共计30000多人。调动20多艘军舰,十几架飞机和几百辆汽车,分别从海上、空中,陆地对我解放区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封锁‘扫荡’。实施‘拉网合围’,‘梳蓖搜素’。妄图一举歼灭我胶东地区八路军游击队和地下党组织。情况危急,形势严峻,时不我待啊!

    说话间,一位穿草绿色军装,扎着裹腿的游击队员来到赵全礼身边,“哐”的打了个立正,行了军礼。“报告队长,现在掩藏物资坑洞全部挖掘完毕。排长张三喜请首长指示。”

    赵全礼看了一下腕上的表,时针已指向零点30。 他要求“抓紧时间,按原计划藏匿物资。争取两点半前圆满完成任务。”

    “是!”,张排长以军人素有的果断,迅速回到战地。继续和战士们一起投入了新的战斗任务。

    这时,赵全礼转过身来,两眼盯着铁山感慨地道:“铁山同志,情况就是这样,危急呀,危急!”稍停一会,他又接过来强调了这一句,“同志,危急!十分危急呀!!”

    铁山连连点头,脸色变得血红血红。他没有说话,心里憋得实在难受,他恨透了日本鬼子,恨透了这些法西斯匪徒给人民带来了多少苦难。恨不得把他们一个个,一刀刀,全砍了,才解心头之恨。

    赵全礼看看铁山,知道他心里不好受。于是,又强调说:

    “为了打击日寇的狂妄野心,保存我党,我游击队的有生力量,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文海区游击队在党中央和胶东军区的正确领导下,已从各方面做好了防御准备。”

    听到这里,铁山多少有些宽慰。他掏出烟袋,从荷包里挖上一锅旱烟,按上火灰,放上火石,嘴里咬着烟袋嘴,手里掐着火镰噌噌打着火,吧唧吧唧抽了起来。冒出的烟雾呛得赵全礼连着咳嗽了几声。

    “怎么,你不是也抽吗?”

    “不抽啦,这些日子老是憋得慌。”

    “那可是要注意。这些日子你太是劳累了!”铁山关切地说。

    “现在也顾不上这些了。”赵书记说着,又连着咳了几声。他站起来抻了抻腰,用期望的眼光望着铁山,语重心长地说:“你看,今晚上,咱们这里正在实施一项重大的‘坚壁清野’战略决策。”说着,他和铁山来到战备物资藏匿现场,查看掩藏情况。赵书记具体介绍说:“为了防止日军破坏八路军新华制药分厂的贵重药物原料和制药设备,根据上级的指示已全都转移到这里隐藏。”

    他咳了几声,接着说道:“这些药材呀,太重要了。它是支持我华北战区重要的用药来源,也是供应陕北党中央主要用药之地。这些药料来之不易,太艰贵啦!所藏之药,大多是西药原料,象消炎用的青霉素,退烧用的氨基比林、阿司匹林,止痛药,消毒药液等。”赵全礼加重口气道:“战场上没有这些药怎么行!重伤员的枪伤没有青霉素消炎,那简直要送命,治不好伤,怎么打鬼子!这些药,怎么也要保护好,不能被鬼子破坏。我们的责任重大啊!”

    铁山点点头,“那可不是怎的!没有药治疗,还不等于帮了敌人的忙?”

    说到这里,赵全礼的脸色唰的阴沉下来,两眼有些湿润。

    “去年春上,我的一位战友化装成药厂老板到敌占区天津采购一批青霉素原料,被日本特务发觉拘捕。被捕后敌人百般折磨,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不泄露一点秘密,英勇牺牲在鬼子的屠刀下。你看,这药多么的金贵!”他用严峻的面孔看看铁山:“我们的很多药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进口需要美元,我们去哪里弄美元。还有不少医药器材是爱国华侨人士捐赠的。我们搞一点军工设备太是不易……”

    赵全礼和铁山来到一个大的藏药洞口,洞底铺了一层防潮纸,里面已放满几桶原料药材和成品药。赵全礼看后,说:“这个洞四围最好也铺些毡纸,可以更好防潮防湿。”他还要求战士,药材、设备封土后,一定要封闭严实,不留痕迹,用草和灌木条掩盖好。快完工时,赵全礼安排张排长带领战士在现场周围和出入的路口关键部位分别埋上了地雷。

    时间已是凌晨两点多,任务按原计划顺利完成。

    临走前,赵全礼就如何保护战备物资现场,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一、要求铁山组织几个可靠和过硬的民兵,配合游击队从今晨开始,在山上隐蔽守卫。二、注意安全,地雷不要误伤自己的人。三、由张排长为主,统一作战指挥。紧急情况下可以灵活机动。他把张排长介绍给铁山。两人握了手,互相介绍了情况。最后,赵全礼进一步指示:张排长主要任务是带领一个排隐蔽在山上高处瞭望。紧急情况下用火力阻击敌人,保护现场;铁山同志熟悉地形,主要任务带领民兵观察守护,发现情况及时与张排长联系。临了,赵队长征求大家的意见,看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铁山和张排长都表示:“请领导放心,一定保护好我们的现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阵地。”

    第三章

    古老的蔡家庵传说

    抗日战争前,蔡家庵村有231户,999口人。 该村虽然叫蔡家庵,可是没有一户姓蔡的人家。蔡家庵历史悠久。当时立村,是在唐朝初年,李世民坐天下时的太平盛世。两个南蛮子同胞兄弟,来此踩地气,看到这里山清水秀,草木繁盛,仙气荡漾,将来必有大官大将发落。便在此间建起了山庵。当时的山庵,一是便于在山上看管,耕种,吃住,维持生计,延续火种,发后起之秀。二是建有简陋的小庙,供人们烧香叩头,拜祖拜仙。这样发展了几代,蔡姓人家繁衍生息逐渐旺盛。几百年后,到了明朝成祖朱棣做皇上,蔡家庵的蔡姓家族已丁兴支旺。据称庵内已有半千多人口,全是清一色蔡姓。山庵名,也随改蔡家庵。蔡家庵也同时进行大修,扩建,很是旺达。南北西东几十里,甚至上百里都有人来庵烧香叩头,求子求福,祈祷平安。

    现在的老年人都还记得,直到1958年,蔡家庵东西两头各有两棵老槐树,据说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东头的一棵在吃水井旁,高约十五六米,直径需三四个人环抱,长得标致高大;西头的一棵在学校操场上,树身较矮,很粗,要十几个人伸直胳膊才能抱过来。树干底部已经空洞。但,枝叶仍茂盛发达。夏季整个树冠覆盖面积达一亩地见方。很可惜就在那一年,一前一后,两棵老槐树都撂倒了。据在场的目击者称,割西边大操场上的那棵老槐树时,还流出了不少红淤淤的血水,夜晚有人深更半夜听到老槐树呜呜啼啼的哭嚎声……这两棵老槐树村里人说,就是明朝蔡家和尚栽的。究竟何如,查看史志并无记载。

    但是,蔡家庵由蔡姓建村,县志清康熙版本有过记载。可是,蔡姓之辈为什么后来在蔡家庵就消失了呢?古传是这样解释:

    蔡家庵的蔡姓家族在明朝朱棣统治时代发展到了顶峰。相传,在这之前,有一户姓蔡的儿子,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曾在他手下当过兵。后来,朱元璋当了大将军,这位姓蔡的儿子也浑了个不大不小的武官。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这蔡官通过一层一层的关系最终找到了朱元璋。这朱元璋可不是好玩的,他虽然是农民出身,可是心狠,手辣。当了皇帝后就更不用说了。一般的人那能见到他,要见他,那先得把头别在裤腰带上放着。

    可是,事情就是这样,不敢想的,有人想到了;不敢做的,却有人实现了。当此事传到朱皇帝耳朵时,朱元璋竟还记得这码子事。便下旨,亲调蔡官进京。按常理说,谁有那个胆量,谁敢亲见朱元璋。可是蔡官不怕,敢冒天下大不韪,准时赴京拜见了朱元璋。朱皇帝还真讲义气,说蔡小子是个好人,立过功。便开了大恩。答应了他的请求。

    蔡官回家后不久,便把儿子送进了京城。一年后,便授受在西宫做了一位小太监。到了永乐11年,也就是朱棣坐天下第11年。据说这蔡太监犯了天条。据传因他与一位皇妃有奸情,被人报了官。那么,有人要问太监不是阉割了吗?怎么还能干那事呢?谁不说哩?守着美人馋啊!传说蔡太监入京时已十多岁,阉割时可能不彻底。性行为时常发作。正如古人所云:老公的鸡子割二茬。可是,蔡太监可没那个好运。不但没割二茬,还株连九族。他本人被拉到京城菜市口斩首暴尸。蔡家全族被抄,除了跑出去的外,被斩者达300余口。

    以后多年,蔡家庵这个老村成了无人居住的废弃村落。据清末县志记载,直到英宗天顺三年(朱祁镇当朝)才有田姓人家在这里安家落户。以后,又有铁、许、赵、王、辛、于、党、乜等十几个姓前来此村落户。这个村也成了杂姓村,以田、许等为大姓。唯独没有蔡姓。而蔡家庵这个村名一直延续下来。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蔡家庵不足200户,900左右人口。全村有一户田姓地主,三户富农,30多户中农,其余的是贫下中农和雇农。由于村里有那么一段历史,老人们一致认为村子不景气。全村80%的户穷得叮当响,以讨饭、打短工、长工为生。在当时的昆嵛县(后划为乳山县经多次变动最终划归文海县)南海乡,蔡家庵是有名的42条要饭棍,也就是说,有42人一年四季,天天出门讨饭为生。全村有三十岁以上未娶媳妇的光棍汉55人。因为贫穷,这个村群众基础较好,闹革命,求翻身,最听党的话。党的组织在这个村建立较早,有党支部一个,地下党员3人。八路军游击队多次在这个村驻过。县、区、乡各项工作首先在这个村抓点。当时的胶东军区有关领导也多次来村指导工作。据已去世的革命老前辈讲,当年曾任胶东区军区政委、胶东区行政公署主任王文同志,1943年病重期间,在蔡家庵养过寎,儿子王斑、妻子王××曾来村探望。而王文政委病逝后就埋葬在爬山脚下。直到60年代,王文烈士的遗骨才搬迁到牙山烈士陵园长眠。 ( 天鼓 http://www.suya.la/65/65232/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笔趣阁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suya.la